参与对象:高校、出版界、研究机构的15位专家和学者与广西民族大学的老师、同学们
活动时间:2017-03-28~2017-03-28
活动地点:广西民族大学
从1960年万人空巷的“现象级”电影《刘三姐》,到2004年由张艺谋等打造的轰动一时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再到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桂林分会场的表演,“刘三姐”的歌声一直清澈嘹亮……刘三姐作为广西的文化符号,已经从历史走向今天,从民间走向大众,走向当代的文化蓝海,成为广西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刘三姐文化品牌内涵丰富,它不仅是广西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刘三姐文化在现代化的今天既面临着挑战,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将推动刘三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提高广西的文化软实力。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编辑曹光哲在致辞中讲道,刘三姐文化是“壮族三月三”的标志性构成。刘三姐是“歌圩的女儿”,“壮族三月三”的节庆活动离不开传统的歌唱习俗。尽管刘三姐的名字家喻户晓,但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刘三姐文化本质性的理解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们系统研究和传播刘三姐文化。此次研讨会从学术上讨论刘三姐文化的历史渊源、本质内涵、文化价值、现实意义与传承发展,是献给“壮族三月三”的一份礼物,对于推动广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刘三姐文化中,歌谣文化最受瞩目。歌谣文化是广西各族人民在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造的,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廖明君认为刘三姐文化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歌唱传统与歌唱活动,反映了各族民众的诗性智慧和歌化生活,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创造力;透过歌谣与山水的互动,表达了人类对于诗与远方的内心渴望,具有旺盛的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广西知名文化学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彭匈在研讨会现场即兴唱起了刘三姐电影中那些耳熟能详的歌谣,他认为刘三姐文化能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历久弥新,深受不同时代人民的由衷喜爱,在于歌谣的魅力,“歌谣是他们血管中流淌的精灵,体现了八桂儿女的聪明才智,充满了生活的哲理和智慧” 。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整个文化中最具有恒久魅力的精彩积淀和精魂禀赋,是区域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广西拥有刘三姐文化这样一个极具知名度的文化品牌是幸运的,我们需要自觉地传承和保护。广西知名出版人、漓江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陈肖人从两个角度阐述了他对打造刘三姐文化品牌的理解:(1) 广西如果没有刘三姐怎么办?(2)有了刘三姐今后怎么办?他激情洋溢地讲述了刘三姐彩调剧本和歌舞剧剧本创作的经过,建议我们都应该重视对刘三姐文化资源的保护、收集和整理,然后通过多种方式将这一文化传承下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三姐文物收藏家谢中国对收藏刘三姐文化的源起与自己二十年来的收藏故事娓娓道来,并提出刘三姐美术展、万人画刘三姐、两广共建刘三姐博物馆等富有创意的建议。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黄羽认为,打造刘三姐文化的关键是要明确歌曲作为刘三姐文化品牌核心这一概念,“这就需要广西保护好刘三姐歌曲产生的土壤,并在保护传统民歌的基础上,挖掘传统民歌元素,用现代的作曲技法和手段创作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刘三姐艺术歌曲,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刘三姐文化”。
与会专家学者均认为,打造和保护刘三姐文化品牌,都应从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入手。广西大学海洋学院讲师李周佳提出推广刘三姐文化品牌时应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来共同打造、推广刘三姐文化品牌。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胡小东认为打造刘三姐文化品牌需要鲜活的歌谣元素,建设刘三姐文化应放眼于未来,将刘三姐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著名民俗摄影家梁汉昌做了《影视人类学视角下的刘三姐文化生态保护传承》的主题分享,建议从民歌生态、工艺生态、服饰文化生态、生活习俗生态来保护刘三姐文化的生态。广西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陆思成提出出版社应加强与各学者专家的合作,并通过传统图书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现刘三姐文化的魅力,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工作。
曹光哲表示,“要在现代的文化消费语境下,满足大众文化的审美需求,传承和发展刘三姐文化,要从本质内涵、文化价值、现实意义等方面去深入研究刘三姐文化,挖掘刘三姐歌谣艺术的灵魂本质,将刘三姐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他还表示,此次研讨会只是一个开始,之后将和各位专家、学者一起努力,通过“刘三姐文化出版工程”“刘三姐校园歌谣大赛”等系列文化创意活动,做好刘三姐文化品牌的传承发展工作。